龍劍笙是粵劇界的天王巨星。幾年回來一趟,每次回來都引起哄動,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甚。演員對藝術長情,觀眾對偶像更長情。
龍劍笙每次回來香港,都與老搭檔梅雪詩合作,演出消息一出,馬上惹起「撲飛」潮。從《西樓錯夢》,到《帝女花》,到這次《龍情詩意半世紀》四個折子戲,都令戲迷緊張一番,連我也加入搶票行列,一票得來好不容易!
藝術青春原是無時限的,追溯上次龍劍笙回港演《帝女花》,足足四年長。物以稀為貴,幾年才得以看一回,難怪戲迷熱情澎湃。
《西樓錯夢》與《帝女花》公演,都帶有舊戲新演的元素,是當年的宣傳重點。
《西樓錯夢》受矚目,皆因龍劍笙、梅雪詩未演過。此劇是任白在「仙鳳鳴」時代編撰,首演後仙姐便不再演出,認為劇本欠佳,部分劇情不夠通順,故而擱置。豈料一擱便是數十年,龍梅在「雛鳳鳴」走紅的年代也沒有演出全劇,令觀眾對此浪漫奇情傳奇故事,緣慳一面。二○○五年,仙姐乘任姐逝世十五周年紀念的餘熱,召回龍劍笙,將劇本重新整理,令龍梅兩人終於一圓演出《西樓錯夢》之舞台夢想。
仙姐不惜改劇本
二○○七年年底演出《帝女花》則是仙姐對粵劇舞台的創新嘗試。對這樣的經典劇目也敢於大動手術,這便是仙姐對戲曲改革的火熱的心。除了舞台布景、燈光進行現代化裝置,又加進了新編的過場音樂,甚至修改了劇本!
《帝女花》本來就是寫得很好的劇本,人物好、結構好、文詞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仍然稍有紕漏。重演之時,仙姐不惜動手術改劇本,因此找來史學研究之人精研,小改了個別唱詞唸白,不過改得不多,畢竟經典不能動,一動就會惹來很大爭議,例如劇中常受到質疑的一個問題是「清帝」,當時的福臨皇帝年僅六歲,不可能是老生形象(「仙鳳鳴」時代由靚次伯主演)。但是研究者指出唐滌生當時是以攝政王多爾袞為模型寫這個角色,以小童演繹此角色並無說服力,這個行懷柔之策的「清帝」,說他是多爾袞固然很合理,不過在稱號上需要斟酌。另外,原唱詞「杜鵑啼遍十三陵」,崇禎帝尚未建陵,稱「十三陵」並不妥,因此稍作修改。
到今年的《龍情詩意半世紀》,演出四個折子戲:《再世紅梅記.折梅巧遇》、《俏潘安.店遇》、《蝶影紅梨記.窺醉》、《紅樓夢.幻覺離恨天》,則是經典呈現,完全不需要改編,也不需要新式舞台設計,可以說,這次「賣點」完全是演員,不再標榜仙姐的創新、劇目的整理了。
點出兩人前輩地位
我覺得是時候應將觀眾的焦點校正,集中在主演者龍劍笙、梅雪詩身上了。無疑她們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人稱「阿刨」的龍劍笙,一直很有觀眾緣,移居加拿大之後,觀眾看她的機會少,更覺懷念。但是,她們從「雛鳳鳴」時代成長,無論怎樣走紅,似乎總在師傅的光環照耀下,「仙鳳」、「雛鳳」,糾結不清。仙姐的強勢,與龍劍笙、梅雪詩兩人的謙厚,成了巨大的對比,有師傅在場之時,龍梅兩人永遠是站在一旁。當然,這是中國人的師道傳統,盡弟子之禮。龍劍笙曾公開表示不敢收徒,有仙姐在,自然是由仙姐調教。但是仙姐年長,又如何再有精力調教呢?而以龍梅兩人的舞台資歷,在粵劇界的地位,應屬前輩級數了,若在內地,早已被稱為表演藝術家了。
這次演出,以《龍情詩意半世紀》為名,終於點出了龍梅兩人的前輩地位,我認為甚為合理。兩人從小學藝,至今歷經五十年。五十年彈指而過,回首看來,她們絕大部分生活,都沉浸在粵劇中,生命的喜與悲,盡交織在舞台上。單是這一份投入與付出,已值得觀眾為她們喝采!她們在粵語片電影式微之時,趕上了最後一班車,曾經拍攝了電影版的《三笑姻緣》、《帝女花》、《紫釵記》,至今得以錄像製品留存。可惜的是她們在舞台上走紅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錄影拍攝尚未盛行,因此,雖然演戲無數,卻沒有當年風華正茂時期的舞台錄影傳世。到了錄影拍攝盛行的千禧年代,龍劍笙已移居加拿大,好拍檔梅雪詩也未能錄製好戲。
五十年不是短時日,對於兩人來說,確實是值得紀念的。戲曲舞台與流行音樂不同,傳統藝術恰如陳皮一樣,年代愈久遠,愈覺甘香。龍梅兩人的曲藝、演藝,未因歲月流逝而消磨,四年前演出《帝女花》,表現愈覺沉穩,今年以折子戲來突出多元化演技,既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戲迷的交代吧。
文:張結鳳
http://www.hk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115053&srctype=g
向龍梅致敬,向丘亞葵先生致謝,向張結鳯小姐鼓掌!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2/2012 17:48:50]Salute to all of them!
笙姐聲、色、藝俱全,N年前(好似係1982年)已取得了藝術家年獎,早已被文化藝術界認同呢。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2/2012 17:49:28]是1991 年才對呃。
刨姐是天皇巨星、是萬人迷、是奇葩、是殿堂,她縱所向披靡,但卻溫柔謙厚,談吐內歛有度。她的演藝造詣和做人態度都登峰造極,刨刨呀刨刨,你是一位怎樣令人迷醉和敬仰的巨星啊!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2/2012 17:51:03]笙姐確有許多優點, 值得別人欣賞與學習。
拿酒來, 讓我敬張結鳳小姐一杯, 她道出了我的心聲。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2/2012 18:06:45]豪氣干雲! 敬你一杯!
張結鳳是誰呀?寫得太好了!可以打盡外面造謠的,自以為是人呀!向張結鳳深深一拜,再拜!三拜!
回覆刪除[Faustina回覆01/05/2012 21:52:16]張女士一向有在星島日報寫文章,我家十多年來都有閱讀這份刊物,她的見解中肯而有又深度,所以我肯定她這篇文章不是吹捧之作。
[版主回覆01/03/2012 04:15:12] 張結鳳,資深新聞工作者及文化研究者,現職編輯。業餘愛好文藝,近年尤專注戲曲。著有《歌劇與戲曲的文化薈萃》、《舞台偶像》等。曾兩度(二○○四、二○○七)獲全國戲劇論文徵文獎。
你對曲藝方面好有研究同認識,能夠認識到你,真多謝笙姐比個緣份給我,多謝你經常上載新消息. 謝!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1/06/2012 15:48:28]我對曲藝認識只是皮毛,你不會誤會這篇文章是我寫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