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第五次

過去幾年的一月也曾偶遇伊人,總有個念頭一月是我的幸運月。 今天已是28號,心想希望越來越渺茫 !  不過,柳暗花明又一村,仍未絕望。


中午相約戲友在餐廳談笙論刨,剛點完菜,百無聊賴的眼珠四處穿梭,到達門口之際,眼珠兒收到特別訊號,駐足凝望站在入口處與侍應生交談,打扮優雅的女士。哦 ,原來是笙姐啊 !  我連忙向笙姐揮手,她見到我便走過來。


問笙姐: 你好嗎? 適應了時差嗎?


笙姐答: 還未完全適應,頭兩天整天昏昏欲睡,沒上街走。現在好多了,才出來走動。


我問: 今次連演廿五場,辛苦嗎?


: 不辛苦。在香港的113日都很開心。(心水咁清 ! 113 日都記得。)  你有看尾場呵 ?


我答: 有。幾經辛苦才追到機位。

笙姐問: 你有戲票咩
?


我答: 戲票是一早買了,只等機位。有人 stand-by,萬一我改不到機票,她便承接我的戲票。那朋友住在屯門,當晚沒有戲票也從屯門出來等 <放學>,我很感動啊 !


笙姐: 我知很多戲迷沒戲看,也來等散場。多謝你們的支持,我也很感動 !  本想在後台入口與戲迷多聊幾句,無奈怕阻塞通道,又怕因而冷病,影響演出。希望大家體諒,你們的熱情,我心領的。


稍談多片刻,笙姐便說要回自己座位去,因她的朋友也到了。


今年是第五年在一月份遇到笙姐,很開心,可以延續 <一月的幸運> 呀 !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暖暖友情

蓉蓉樂道

《龍情詩意半世紀》最後一場,在入場口見着劉松仁。


他一個人來,但由站在入場口那一刻起,我便看到一位又一位女觀眾,興奮無限地「撲」到松仔身邊,「可以和我合照嗎?」他一點頭,合照者笑到執到金一樣,這般盛況,直似他是男主角,至步入觀眾席,央拍照者才不敢再埋身。


以為松仔只是來捧場,估不到,散場後,步進龍劍笙(阿刨)的化妝間,竟見着另一個奇景。



剛抹掉脂粉的阿刨,一見到松仔,即時笑到見牙唔見眼:「師傅仔,我做成點啫?」「好,好,當然好喇!」一聽松仔讚,阿刨笑得更燦爛。「你要講畀我聽喎……」兩個人雞啄唔斷,阿刨離開表演場,松仔還任護花使者,坐在阿刨座駕車前頭位置照看一切。



兩人交情之深,松仔疼錫阿刨的程度,在那短短的半小時內,我全看到了。



一直知道任白很疼愛劉松仁,任姐仙姐視他如子姪。很多年前,他已是任白家中座上客,作為學生的阿刨,見着劉松仁,只敢叫一聲「松哥」,正眼也不敢望一下。任姐逝世後,仙姐出席公開場合,很多次松仔都陪伴在側。只是估不到,他與阿刨的友情,也發展到一日千里的地步。


阿刨一見松仔就笑不攏嘴,松仔也小心照顧阿刨,保護阿刨。就是往吃《龍》的慶功宴,松仔也坐到最後一刻才離開,連阿刨也說未見過松哥肯如此畀面。



由「松哥」到「師傅仔」,兩個人在演技上自有交流。卻原來,阿刨稱松仔作「師傅仔」,還另有原因。



阿刨於九二年休息後移居溫哥華,劉松仁也曾在溫哥華居住。有一次,阿刨在機場遇到松仔,兩個人談到健康問題。原來松仔學了一套健身法,他把這套健身法傳授給阿刨,阿刨天天練習,不但體態保持健美輕盈,氣血也運行得好。



阿刨每天認真練習一小時,這麼多年來,她的健康狀態甚佳,相信這套健身法對她幫助甚大,阿刨很感激松仔,對他非常尊重。



在阿刨面前,劉松仁也特別風趣幽默。一個傾倒萬千戲迷的大偶像,一見自己便變回小女孩般嬌嗲,我是松仔,也感受到暖暖友情,他當然也很尊重阿刨了。



松仔平日cool爆,但他笑起來,既親切又靚仔;失驚無神來一句幽默之語,令你笑破肚皮,似這般萬人迷,難怪把阿刨也迷得樂昏了。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php?aid=17555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龍劍笙 相見時難別亦難

頭條日報

一一年香港戲曲的演出大事,相信《龍情詩意五十年》可算一樁。除夕前曲終人散,兩位主角都在台上含淚揮手告別。正是:何日君再來。

龍劍笙、梅雪詩為紀念從藝五十年,演足二十五場。真佩服她們的精神和體力,莫說是六十開外的年紀,即使是年輕力壯,這種「勞動」強度也是一大挑戰。難得阿刨(龍劍笙)在全部二十五場演完之後,還能輕輕鬆鬆的對記者說:四折戲,不算累,演大戲才累(全劇一般長達三個多小時,這次四折戲約兩小時)!

由此看來,以兩人演出的狀態、體力,五十年仍然未到退休的時候,仍然可以繼續再演。其實觀眾也在議論紛紛:究竟下回演甚麼戲?阿嗲(梅雪詩)向來是渴望演的,是否有機會再演,關鍵繫於阿刨。問阿刨,伊人笑而不答,頻頻說:「休息下再算!」沒有一口拒絕,也沒有推說要問仙姐,看來算是很正面的。

演出效果喜出望外

下回如何,日後再打算。曲終人散,阿刨在台上的淚光、阿嗲不捨的眼神、戲迷的失落,都成過去了,對這次二一一年香港戲曲界的大事,除了談論票房之外,相信大家都關心的是阿刨久別復出狀態是否理想呢?

對演出效果,我有點喜出望外。實在說,因為阿刨旅居加國,久已遠離於舞台,免不了擔心她的唱工做工有點生疏,畢竟演員是由舞台鍛煉出來的。可是,我看了現場演出,完全不覺技藝生疏,反而感到唱工比以前更好,特別是低音部分比以前好,沉穩而從容,淳厚自然。

演的四個折子戲:《俏潘安.店遇》、《蝶影紅梨記.窺醉》、《再世紅梅記.折梅巧遇》、《紅樓夢.幻覺離恨天》,四個不同性格角色,表演靈活生動,賞心悅目。在我看來,一個比一個好。

第一個《俏潘安.店遇》,藉主角的女扮男裝身分,表現女小生的陰陽兼具雙重風采,有點像京、崑劇《擋馬》的楊八姐,扮相既要英姿颯爽,又要不自覺流露女兒嬌態,女生反串往往就是讓人期待:究竟表面的「他」能否做到內裏是「她」?《俏潘安》不是傳承任白,當年應該是為龍劍笙度身而寫的劇本吧,選演這個戲,相信也是為了表現風流瀟灑文弱書生之外的另一種形象。果然,阿刨甫出場亮相即令人驚艷,一身小武生裝扮,手持馬鞭,台型英氣十足,是少見的威武形象。阿刨演繹「鬼馬」(生動活潑),但是她實在練成了太優秀的小生嗓音了,當回復女兒神態時,意圖轉成旦角的嗓音,卻並不似樣,幾乎以為是男扮女!而且,也許這種非任白戲寶的戲,龍、梅兩人都沒有十分熟練,我覺得演得有點過火了,感情處理未能恰到好處。

離情愁緒推向高峰

《蝶影紅梨記》及《再世紅梅記》,唐滌生精心編撰的劇本、任白的傳神演繹,將兩部明代傳奇作品賦予無比的舞台魅力,六十多年一直傳演。任白傳與雛鳳,自然也是看家戲寶,直到今天,仍然是香港各大小粵劇團的熱門劇目。阿刨未退隱加拿大之前,我也曾看過。《蝶影紅梨記》的趙汝洲、謝素秋,《再世紅梅記》的裴禹、盧昭容,都是適合龍、梅的戲,特別是《窺醉》和《折梅巧遇》,皆是生旦初相會的情境,流露純情與天真,極具浪漫情調。趙汝洲與裴禹雖則身分不同,戲中各有不同裝扮,但同樣是相思成病的癡心人,風流蘊藉惹人憐愛,此乃任姐專長,也是阿刨專長,因此演來得心應手。

《蝶影紅梨記》與《再世紅梅記》演得好,是意料中事,那是融合了明代傳奇的精髓、唐滌生的才華、任白在演藝上的揣摩,到了阿刨、阿嗲手中,順手拈來也是好看的。到最後一折,《紅樓夢.幻覺離恨天》,我才覺得真是最好,好在深情流露。

《紅樓夢.幻覺離恨天》是葉紹德編撰,葉叔文學修養高,但論編劇靈氣,則數唐哥。寶玉夢中被引渡至離恨天、會見已登仙界的黛玉,老實說,這樣的情節沒大新意,甚至是行貨,就像曹植與宓妃的洛水夢會,《帝女花》公主駙馬死後歸班復位為金童玉女,是以前的戲曲編劇,為了將悲劇化為喜劇而加上的團圓尾巴。但偏偏就是「行貨」才最考驗功力,我曾看過其他人演出這折戲,太多的唱段、平淡的演繹令我幾乎入睡。

相反的是,此番看阿刨、阿嗲,卻覺得感人至深。台上寶黛在仙界的尋尋覓覓,似是龍、梅在舞台的幾番離合,何竟歎緣慳。匆匆一晤,原是永別前的短,只怕相見時難別亦難!寶黛相逢成訣別,龍、梅似乎代入甚深,愈演愈是難忍淒涼,唱腔哽咽。無法言傳的難捨難離情緒,籠罩舞台、瀰漫在劇場,是阿刨對舞台的不捨?是阿嗲對阿刨的不捨?是戲迷對阿刨、阿嗲的不捨?說不清,割不斷,不是離恨天,卻如夢中幻覺。特別是在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演出最後一場之時,離情愁緒更是推向高峰。
何時再會?期待。

張結鳳
http://www.hk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116779&srctype=g





龍劍笙(圖左)演罷《龍情詩意五十年》,與梅雪詩(圖右)攜手謝幕,感謝戲迷的支持。



偶像每次演出,忠心戲迷均見雀躍萬分。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阿刨榮歸加國


東方日報

阿刨榮歸加國 戲迷盼回港添食




粵劇名伶龍劍笙(阿刨)完成

25場《龍情詩意半世紀》折子戲後,昨日載譽返加拿大,獲主辦新娛國際負責人丘亞葵和約百位熱情戲迷送機,戲迷對阿刨依依不捨,紛紛要求偶像務必返港再開騷,阿刨很感激戲迷支持,還跟他們合照留念,表現親切。

合作睇緣分


丘亞葵送阿刨入閘後即被戲迷捉住,希望他再請阿刨返港演出,他表示今次跟雛鳳合作非常開心,還大讚阿刨演出爐火純青:「佢唱咗25場,每場4粒鐘,共100小時嘅演出絕無瑕疵,好多戲迷都要求佢返嚟做大戲,自己都好想同阿刨再合作。」問會否開part 2?他說:「唔會係part 2,一定重新籌備,依家等阿刨休息吓先,以後合作睇緣分安排。」


播片段籌款


由於《龍》口碑載道,連無綫《慈善星輝仁濟夜》都希望能借《龍》劇威力協助籌款,丘亞葵說:「有仁濟總理睇完套劇好感動,聯絡我哋希望播片段籌款,今次破天荒剪輯6分鐘片段喺電視播出,阿刨都好開心可以做到善事。」他並透露將於2月會推出《龍》DVD,限量發行4,888隻讓戲迷收藏。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120117/00282_057.html







嘩 !  我的戰友與網友紛紛亮相。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龍劍笙輕鬆排練瀟灑演出

  戲曲品味

《龍情詩意半世紀》粵劇市道掀起高潮,遠道歸來的刨姐雖久別舞台,演來瀟灑自然更勝從前。即使在演前排練,她也表現得非常輕鬆,這台戲對她似乎沒有壓力,因此唱與做都十分自然。


四折戲只有兩個人,轉景換裝時間,現場便播映二人的錄影片段和觀眾談話,其中至為人關注的,是阿刨講出當年退出舞台的緣因,原來刨姐抱病在身,加上移民申請獲准,於是孤注一擲決定去加拿大定居,未料到香港戲迷一直對她不忘情,令她非常感動。又說這次歸來,特地去翻開長期冷落在倉庫的戲箱,一衣一物都勾起許多回憶。自息演後.也是第一次帶自己裝身的衣箱到戲台,可見刨姐對粵劇還是非常留戀的。

http://www.iatolife.com/hklegend/PageDetails.action?pid=1872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阿刨翻唱任姐名曲出碟致敬

粵劇名伶龍劍笙(阿刨)早前完成一連25場《龍情詩意半世紀》後,原定啟程返加拿大休息,不過經主辦單位負責人邱亞葵游說下,最終決定延後離港,並推出翻唱師父任劍輝四首經典名曲個人專輯,作為向師父致敬。


四首名曲包括電影《梁祝恨史》主題曲《有情話把鴛鴦葬》、《一支紅艷露凝香》、《孤雁再還巢》及《牡丹亭驚夢之西遊驚夢》,為了是次專輯,阿刨找來了奚仲文擔任形象指導、陳文輝擔任化妝師,還找了專人設計一套梁山伯化蝶裝,以及重新訂製金冠,問到為何會有這樣構思,阿刨謂:「因為都聽過好多朋友講,話我翻唱師父作品比較少,咁本身自己鍾意喺加拿大生活,咪趁今次返嚟演出再做多啲其他嘢囉!唔係唔知下次幾時先返。」


月底率先出DVD


阿刨透露近日已完成錄音及拍攝宣傳海報,現只等待排期推出,不過在此之前,阿刨與拍檔梅雪詩(阿嗲)率先於本月底推出《龍》劇DVD光碟,滿足一眾粉絲要求,今次製作特輯將會加入大量二人的大頭及半身鏡頭,當中有4,888隻、每隻售價880元的乃限量版,並已獲大批粉絲訂購。


文:影視組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120111/00282_036.html




 

阿刨為了是次的專輯而重新訂製金冠







阿刨亦找了專人設計一套梁山伯化蝶裝





阿刨透露專輯已完成錄音及拍攝宣傳海報,現時只等待決定推出日期。




阿刨事事認真,翻唱師父名曲當然是信心之選。



刨嗲創粵劇史紀錄

今日翻查草稿匣,才發現這篇報導當日沒出街。現在補貼,那段時間可能太忙,沒留意滄海遺珠。內容已沒新鮮感,但我喜歡尾段,看你們可有同感。

轉自澳門日報
2011/12/ 02


刨情嗲意半生緣是俗稱,《龍情詩意半世紀》是正稱。刨嗲創造了粵劇史輝煌紀錄,二十五場門票,十五分鐘內沽清,似是未公開售票已預訂一空了,這為雛鳳迷做了一件大好事。早年雛鳳鳴起班,輪票長龍圍繞戲院,最高排隊紀錄兩夜一日。鳳迷輪更制,一批排隊,一批到附近酒店休息。看雛鳳,須有錢有體力,而今,還要講關係。値不値得?非常値得!



  龍劍笙、梅雪詩的《龍情詩意半世紀》,演出前夕總排會記者,宣佈嚴令劇組人員不得傷風咳嗽,有病要停工,以免在戲班內傳染。這種認眞程度,恐怕冠絕全球。同時宣佈,取消出售紀念品畫冊,雖已印就,感覺顏色不對,寧蝕四十萬。如此一絲不苟的精神,承傳師傅白雪仙的。《帝女花》樓台佈景,本訂七梯級,交貨時變六級,寧耗巨款,六級一定要改七級。有人情急:
阿九,將就一下吧,落到地面,行一步唱最後一句便算吧。”“不可以,一級一唱,身段情感才能一氣呵成。結果,補巨款急忙換過。嚴師出高徒,果然顚撲不倒的眞理。如何管敎?高下立見了。管!是下策。身敎!才是上策。龍情詩意排練,仙姐都沒出現,娛記們也沒問為甚麼。因為已答了幾十年,關於雛鳳,都大個女,自己識處理了。刨嗲亦有一句口頭禪,見到阿姨娛記,常禮貌地說:見到乜嘢,要話吓我哋細路女。刨嗲十幾歲便在仙鳳當《白蛇傳》舞蹈員,轉眼韶光五十載,細路女成為粵劇大師了。內地粵劇有分級的:三級演員、二級演員、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家、大師、國寳。稱刨嗲大師,因筆者個人觀察,目前香港粵劇,靠演仙鳳劇目旺場,生旦多仿任白程式;香港盛產反串文武生,這批年輕藝人,實質上紛紛仿效龍劍笙。能樹立一個藝術流派的典型,宗師任姐,大師阿刨!十九年前龍劍笙離開舞台,隨而出現若干個疑似龍劍笙的年輕老倌,都很受歡迎。誰能代替她地位?龍劍笙歸來即引起瘋狂。娛記也突失娛性,只談藝術,不問她們感情婚姻。她們是否也學了師傅:我結咗婚啦,嫁咗畀粵劇!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12/02/content_652281.htm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點滴故人情

文匯報: 戲曲視窗

前兩次龍劍笙再踏舞台,演出《西樓錯夢》和《帝女花》,我拜託陳婉紅監製訂票,都能成功購到兩張門券。多月前獲悉龍劍笙與梅雪詩為紀念入行五十年,再合作踏台板,由資深製作人丘亞葵主辦。我和丘亞葵也相熟,有一次見面便對他提出不情之請,希望他留一、兩張門票給我。及後,見報章報道戲迷通宵排隊購票,票房一開,十分鐘已沽清門票等消息,也就不敢強人所難。誰知有一天,陳婉紅告訴我丘兄請我們二人看戲,換句話說,就是送兩張贈券給我們。雖然是最後一行,我也非常感謝丘兄,很難想像到他在「忙、忙、忙」中還記著我的要求。



我是在加入第五台後才認識龍劍笙與梅雪詩,見面若非做訪問,便是在大型活動中,平常私底下沒有接觸。不過,他們二人都很念舊,記性也很好。每次陳婉紅和龍劍笙通長途電話也好,到她落腳的地方做訪問也好,回來總會說亞刨託她向我問好。有一趟,我和太太到酒店喝下午茶,看著她在玻璃門外迎接師傅仙姐和朋友進入咖啡室,選了一張在角落較清靜的檯坐下。為免騷擾他們,我本打算結賬後才上前打招呼,想不到給龍劍笙先發現了我,她竟站起來向我揮手,彷彿遇上老朋友。至於梅雪詩,多年前電台出版一本唱片房粵曲收藏的目錄,出版商怕不暢銷,向我求助。我想到不如送亞嗲唱的粵曲片段來吸引戲迷買書,於是勞煩陳婉紅向她提出,她也欣然答允,並出席了推廣活動。



「龍情詩意半世紀」的演出,龍劍笙與梅雪詩選演四套折子戲,包括《俏潘安之店遇》、《蝶影紅梨記之窺醉》、《再世紅梅記之折梅巧遇》
及《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龍劍笙表示,師傅任劍輝姐生前說最愛看她演賈寶玉,就是因為這句話,她決定演《幻覺離恨天》獻給任姐。至於《俏潘安》是已故名編劇家葉紹德為她倆編寫的劇本,德叔還安排亞刨唱「子喉」,德叔逝世時,她倆感覺好像失去一位長期照顧她們的親人,所以選演《俏潘安之店遇》,也別有意義。



丘亞葵兄拍了一段龍劍笙與梅雪詩遙望香江絢燦夜景、回首前塵的錄像作為序幕,讓在座的雛鳳迷沉醉偶像的昔日點滴風華,真是別有一番情懷。
 


文︰葉世雄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10/EN1201100050.htm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龍情詩意半世紀記招片段

今回返港又有豐收,除了看笙姐的演出,朋友請吃飯自是少不了,還給我送上禮物。最愛當然是與笙姐有關的物品,以下片段是其中一項。雖然現在才貼上,或許是有點兒過時;但在沒刨看的日子裏,尚可慰思念之情吧 !

片段由Sabrina Fan 提供。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鍾情舞台上的她們



成報 <爽姐密語> 2012-01-05


那天終於看了雛鳳的最後一場,我不是粵劇迷,因為沒那種細胞,來來去去記得幾個故仔,沒天份 !  也不夠專注,但對阿刨阿嗲情有獨鍾,感情十分複雜。


因為父親當年有份參與雛鳳的成立,我很順理成章地自以為也有那份優越感,每當別人提到當年的雛鳳,我都巴巴的參與討論。


另一方面我這不是戲迷看的戲其實不少,但一直仍然最喜歡舞台上這一對,她們感情交流是沒有任何一對台上的可及,那種情緒、那種真心,那種實意,看得台下的觀眾醉醺醺。


今次丘亞葵的製作團隊也確實用心思,特別喜歡每場之間主角幕後介紹, 製作隊的工作進程等等,特別看到五十年前的阿刨、阿嗲,當年她們根本未成形,今日重現於眼前, 誰不說是光如流水,一晃眼半世紀 !


這半世紀最最鍾情在舞台上仍然是她們,幸好我趕得及去看了一場,否則這生都會後悔不已 !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213196&Lang=tc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何日「笙」再來

成報 <文字派對> 2011-12-27
 
今年的平安夜節目,由朋友安排,不是甚麼派對、自助餐或上教堂唱聖詩,而是到演藝學院再看《龍情詩意半世紀》。冷冷的平安夜,熱熱的龍情詩意。也許天氣冷了,唱者的聲線偶爾出現疲態,但那股凌厲復癡情的關目神情,依然厲害。搶眼也許由此而生。


 


   戲迷熱情有禮,不過,演藝學院的座位設計,有別於其他文化劇院的編排,而且是三層全開的關係,二樓跟三樓的戲迷可不能如其他戲院內,接近尾聲時可以蜂擁的走到台前,歡呼大叫,所以,朋友跟我也有不約而同的感覺,那就是多了重隔膜。也許時間關係,龍梅兩人的謝幕次數少了,不過,也無阻熱情的戲迷。因為,聰明的她們,早已轉移陣地,跑到後台的出口。本來也沒有特別察覺,只不過跟朋友預備上天橋時,忽來哨子與歡呼聲,原來「阿刨」出來了!令本來已打算離開的我們,不得不駐足看着這一群以熱情敵冷鋒的戲迷。


 


   作為橋上客,也不禁為戲迷的舉動而動容,難怪阿刨闊別舞台多年,還是將這顆屬於舞台的心,再次奉獻出來。


 


   這團火,燒了二十五場,也是為五十年半個世紀來個台上台下見證。只是,這以後,會是怎樣,誰也答不上來。畢竟,因緣總有許多變數。作為觀眾,對龍劍笙與梅雪詩這一對,總會作出支持,只是,何日「笙」再來,相信她自己也未能答上。平安夜,真的有寒意,但身體溫溫暖暖,一番感觸,體內湧着未散的樂曲詞句。



林若芬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211775&Lang=tc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20111230 謝幕 (完整篇)

片段由 Sabrina Fan 提供


龍梅粵藝 情牽半世紀

頭條日報頭條網

  龍劍笙是粵劇界的天王巨星。幾年回來一趟,每次回來都引起哄動,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甚。演員對藝術長情,觀眾對偶像更長情。


  
   龍劍笙每次回來香港,都與老搭檔梅雪詩合作,演出消息一出,馬上惹起「撲飛」潮。從《西樓錯夢》,到《帝女花》,到這次《龍情詩意半世紀》四個折子戲,都令戲迷緊張一番,連我也加入搶票行列,一票得來好不容易!


  藝術青春原是無時限的,追溯上次龍劍笙回港演《帝女花》,足足四年長。物以稀為貴,幾年才得以看一回,難怪戲迷熱情澎湃。


  《西樓錯夢》與《帝女花》公演,都帶有舊戲新演的元素,是當年的宣傳重點。


  《西樓錯夢》受矚目,皆因龍劍笙、梅雪詩未演過。此劇是任白在「仙鳳鳴」時代編撰,首演後仙姐便不再演出,認為劇本欠佳,部分劇情不夠通順,故而擱置。豈料一擱便是數十年,龍梅在「雛鳳鳴」走紅的年代也沒有演出全劇,令觀眾對此浪漫奇情傳奇故事,緣慳一面。二○○五年,仙姐乘任姐逝世十五周年紀念的餘熱,召回龍劍笙,將劇本重新整理,令龍梅兩人終於一圓演出《西樓錯夢》之舞台夢想。


  仙姐不惜改劇本


  二○○七年年底演出《帝女花》則是仙姐對粵劇舞台的創新嘗試。對這樣的經典劇目也敢於大動手術,這便是仙姐對戲曲改革的火熱的心。除了舞台布景、燈光進行現代化裝置,又加進了新編的過場音樂,甚至修改了劇本!


  《帝女花》本來就是寫得很好的劇本,人物好、結構好、文詞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仍然稍有紕漏。重演之時,仙姐不惜動手術改劇本,因此找來史學研究之人精研,小改了個別唱詞唸白,不過改得不多,畢竟經典不能動,一動就會惹來很大爭議,例如劇中常受到質疑的一個問題是「清帝」,當時的福臨皇帝年僅六歲,不可能是老生形象(「仙鳳鳴」時代由靚次伯主演)。但是研究者指出唐滌生當時是以攝政王多爾袞為模型寫這個角色,以小童演繹此角色並無說服力,這個行懷柔之策的「清帝」,說他是多爾袞固然很合理,不過在稱號上需要斟酌。另外,原唱詞「杜鵑啼遍十三陵」,崇禎帝尚未建陵,稱「十三陵」並不妥,因此稍作修改。


  到今年的《龍情詩意半世紀》,演出四個折子戲:《再世紅梅記.折梅巧遇》、《俏潘安.店遇》、《蝶影紅梨記.窺醉》、《紅樓夢.幻覺離恨天》,則是經典呈現,完全不需要改編,也不需要新式舞台設計,可以說,這次「賣點」完全是演員,不再標榜仙姐的創新、劇目的整理了。


  點出兩人前輩地位


  我覺得是時候應將觀眾的焦點校正,集中在主演者龍劍笙、梅雪詩身上了。無疑她們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人稱「阿刨」的龍劍笙,一直很有觀眾緣,移居加拿大之後,觀眾看她的機會少,更覺懷念。但是,她們從「雛鳳鳴」時代成長,無論怎樣走紅,似乎總在師傅的光環照耀下,「仙鳳」、「雛鳳」,糾結不清。仙姐的強勢,與龍劍笙、梅雪詩兩人的謙厚,成了巨大的對比,有師傅在場之時,龍梅兩人永遠是站在一旁。當然,這是中國人的師道傳統,盡弟子之禮。龍劍笙曾公開表示不敢收徒,有仙姐在,自然是由仙姐調教。但是仙姐年長,又如何再有精力調教呢?而以龍梅兩人的舞台資歷,在粵劇界的地位,應屬前輩級數了,若在內地,早已被稱為表演藝術家了。


  這次演出,以《龍情詩意半世紀》為名,終於點出了龍梅兩人的前輩地位,我認為甚為合理。兩人從小學藝,至今歷經五十年。五十年彈指而過,回首看來,她們絕大部分生活,都沉浸在粵劇中,生命的喜與悲,盡交織在舞台上。單是這一份投入與付出,已值得觀眾為她們喝采!她們在粵語片電影式微之時,趕上了最後一班車,曾經拍攝了電影版的《三笑姻緣》、《帝女花》、《紫釵記》,至今得以錄像製品留存。可惜的是她們在舞台上走紅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錄影拍攝尚未盛行,因此,雖然演戲無數,卻沒有當年風華正茂時期的舞台錄影傳世。到了錄影拍攝盛行的千禧年代,龍劍笙已移居加拿大,好拍檔梅雪詩也未能錄製好戲。


  五十年不是短時日,對於兩人來說,確實是值得紀念的。戲曲舞台與流行音樂不同,傳統藝術恰如陳皮一樣,年代愈久遠,愈覺甘香。龍梅兩人的曲藝、演藝,未因歲月流逝而消磨,四年前演出《帝女花》,表現愈覺沉穩,今年以折子戲來突出多元化演技,既是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戲迷的交代吧。


文:張結鳳

http://www.hkheadline.com/arts/arts_content.asp?contid=115053&srcty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