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任藝笙輝後 誰再念濃情?

 還有個多月時間便是羊年新歲,又是傳統粵劇「賀歲班」響鑼鼓的時刻;但對不少戲迷「粉絲」來說,他們心目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上月在文化中心與演藝學院一連二十五場的《任藝笙輝念濃情》│當然最不能忘記的是「阿刨」龍劍笙在台上的俊美扮相和生動演出。

大公報記者 葉中敏 圖文

    今日來談《任藝笙輝》,似已明日黃花,但舞台帷幕雖已拉上,餘音韻卻仍大有可以細味之處。演出雖然只有二十五天,但台前幕後、台上台下所有人為之付出的時間、精神和心血又何止二十五天?如果「人去台空」而又未能為粵劇藝壇留下一點什麼,那就未免太可惜、也太有負那一段逾半個世紀的師徒濃情了。

  龍劍笙慨允提攜兩新人

  無可否認,二十五場演出,看的是一個龍劍笙、「賣」的也是一個龍劍笙。演出最後一場結束後,二十多年前龍劍笙宣布暫別舞台、數百「刨迷」在北角新光戲院後台門口「趴車」、追車的一幕又再在演藝學院上演,車子無法開動,「阿刨」感動得熱淚盈眶,索性下車「爬」上車頂,向戲迷不住揮手和送「飛吻」,「刨迷」更尖叫不已,此情此景,當今粵劇界大概只有「阿刨」能有此魅力。  
      
       二十五場演出,上半場《牡丹亭驚夢》之《遊園》、《幽媾》,下半場《紫釵記》之《觀燈拾釵》、《陽關折柳》、《花前遇俠》及《劍合釵圓》,由龍劍笙分別與兩位新進花旦鄭雅琪、李沛妍輪番合作,即雅琪和沛妍都有機會演出杜麗娘和霍小玉兩個角色。此種安排頗為「創新」,過去粵劇戲班也有「一生雙旦」的配搭,但多是「一人一角」到底,鮮有如此「輪住做」的。

  而此種「破格」安排,不可避免「壓力」全都落到了龍劍笙一個人的身上。事實是對「阿刨」來說,自出道成名以來,除早期曾和另一「雛鳳」江雪鷺配過外,長期舞台搭檔就只有「阿嗲」梅雪詩一人,兩人的合作已到了「如魚得水」的地步,包括《牡丹亭》和《紫釵記》,真是「合埋眼」演都不會有什麼「甩漏」。但這回不僅換了花旦,而且一換就是兩個,且兩個新人「踏台板」的日子不用兩隻手就可以數完,如此「一拖二」,對「阿刨」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嚐試。

  而更不能不提的是,當新娛公司「班主」丘亞葵年前遠赴溫哥華首次向龍劍笙提出此次演出構思時,心目中的花旦人選理所當然、不作他想的就是「阿嗲」梅雪詩,但其後基於某些原因,「阿嗲」婉辭,丘亞葵決定大膽起用新人,當然人選必須得到「阿刨」同意。但在經過一番尋覓、推薦和「篩選」之後,出現在最後名單上的新人,不是一個、而是兩個:鄭雅琪和李沛妍,而且兩人各有千秋、不相伯仲,一時間倒叫縱橫演藝娛樂圈數十年的丘亞葵「犯難」了。

  結果,丘亞葵攜同兩位新人及由她們演出的光碟再赴溫哥華面見「阿刨」,而當「阿刨」看了錄像和再當面「考試」之後,也不得不同意:兩人都是理想人選,放棄那一個都是可惜。結果,龍劍笙配鄭雅琪、李沛妍「一生雙旦」、兩旦先後輪換演出的「破天荒」合作面世了。

  「阿刨」返璞歸真盡洗俗氣

  而正因籌備過程是如此之艱辛和複雜,當看到已久別舞台的龍劍笙在演出中是如此的全力以赴、得心應手和光芒四射,實在令到所有關心此次演出的人都感到格外的開心和振奮。

  龍劍笙演戲一向有天分,無論是唱念還是表情、動作,都很能捕捉到乃師任劍輝的神髓,在台上端的是風流倜儻、八面玲瓏,大量「任迷」也因此而視之為「任姐再世」而追捧不已。但是,長久以來,龍劍笙在表演上有一個弱點或敗筆,就是失諸輕浮油滑而欠缺一份深度與誠意。

  然而,今次演出,可能由於一來「阿刨」到底已年事漸長│不說不知,當年十四歲考入「仙鳳鳴」受訓的李菩生,今年已經七十歲了,但台上台下仍精力過人、「鬼馬」依舊,表演上已進入「無欲無求」的化境,不需要再以刻意以至誇張的演繹去營造效果、滿足觀眾,因此在表演上重歸平實;而更重要的是,此次演出令「阿刨」在舞台上擔演了一個從未嚐試過的角色,就是「舵手」和「導師」。

   當然,過去「刨嗲」的演出,已經有人說過,「撐起」整台戲的是「阿刨」,因為梅雪詩比較「慢熱」,不像「阿刨」,一上台就會「撻?」,然後入「自動波」一路衝前;但這回同是做「膽」的龍劍笙,「拖」?的卻是兩個新人,鄭雅琪和李沛妍雖不是全無舞台經驗,兩人近年在不少演出中也已「擔正」獨當一面,但這回演出的是唐滌生編劇的任白「戲寶」,在藝術上要求極高,而且《牡》、《紫》兩劇的主要唱段在戲迷中已家喻戶曉,台下不少觀眾看過兩劇的次數可能比雅琪、沛妍演出過的次數還要多,那裏應該有一個什麼身段,那裏又該有一個什麼眼神交流,真係少一?觀眾都唔「收貨」。

  自己「卯上」帶兩新人入戲

  因此,在這二十五場的演出中,用京劇的「行話」,龍劍笙是「卯足了勁」、真的「卯上」了,她要令到兩個新人「入戲」,自己首先就必須「入戲」,而且不是一般的演,而是必須要從感覺、眼神、情緒以至一舉手、一投足上把自己的演繹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就像一盞燈那樣把「光」和「熱」傳給對手,令對手受到激勵和感染,從而把「內心」釋放出來,做到全情投入演人物,而不是在那裏「做戲」。這一要求是十分困難的,但龍劍笙做到了,而且,也正因如此,她不僅收斂了過去在表演上的一些過度「出彩」和「圓滑」,而且返璞歸真,由絢爛歸於平靜,唱做感情真摯,表演收放自如、點到即止,令人看得十分舒服,堪稱是龍劍笙近年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事實是,中國戲曲是一門十分繁複而又獨特的舞台表演藝術,所謂「藝以人傳」,流派藝術是戲曲的瑰寶,但流派的繼承和發展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擅寫花鳥蟲魚的中國書畫大師齊白石生前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用在戲曲藝術的流派承傳問題上也十分適合。

  而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龍劍笙,已經擺脫了在聲音和動作上模仿乃師任劍輝的階段,而是在內心神韻和人物的刻畫上有所追求,做到「簡單就是美」,從「形似」跨越到了「神似」的地步,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能夠有當年「仙鳳鳴」和「雛鳳鳴」跟隨在任姐身邊的日子,「阿刨」是幸福的,她的努力和成就也沒有辜負恩師的栽培和厚愛。

  有人問龍劍笙,是否會考慮接受一些新戲和角色,而非「永遠活在任姐光環下」?對此,阿刨回答說:「我覺得永遠活在任姐光環下是一種幸福。」

  「阿刨」的回應無疑是謙虛和實在的,但尊師重道和在藝術上有所承傳和發展並不是一件矛盾的事,以她今時今日的功力,如果能夠在舞台上創造一些新的角色,相信在天國的任姐也不會反對。

  「新娛國際」去年曾推出歷史劇《八千裏路雲和月》,自少年嶽飛的嶽母刺字到大戰朱仙鎮、直搗黃龍,一直演至十二面金牌、風波亭遇害,如果劇本能在生旦感情戲方面有更多?墨,精心打造一些場次和編撰重點曲詞唱腔,從而令「阿刨」動心,相信觀眾將會在舞台上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龍劍笙。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115/2887365.html?url_type=39&bsh_bid=559651006&pos=1&object_type=webpage

19 則留言:

  1. 寫得好!只是有一小部分充說刨刨過去有過位的“出彩”及“圆滑”,我卻不敢恭唯,絕對不贊成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我都不贊同說刨刨過往的演出在過火的出彩,我真的不覺得與不認同!

      刪除
    2. 從沒有看過刨刨有俗氣的演出,只有靈氣呀!

      刪除
    3. “失諸輕浮油滑而欠缺一份深度與誠意” 文化人果真能表達,我曾看過其他文武生演牡丹亭的柳夢梅,唱造都不過不失,就是感覺不好,卻說不出壞在哪兒,今天終於懂得形容了!但用來形容當年的笙姐,則讓人懷疑筆者是否把曾看過其他人演出的不好印象錯誤以為是笙姐?深度我不懂量度,要有多少度才夠深?我只認為恰到好處。至於誠意更不用懷疑,台上台下的笙姐從來都傾盡所能去答謝戲迷,怎會交不出誠意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刪除
    4. 絕對同意,因為我都有看其他人演柳夢梅此角式,我感覺她真是比較輕浮,失了點深度,但刨刨演得很好,我絕對相信沒人比她演得更好,掌握得那麼好!

      刪除
  2. 「人去台空」留下來的實物是DVD/CD,在戲迷心裏留下來的不可以磨滅的美好記憶和印象。在粵劇藝壇留下的,不只是光輝的一頁,還有薪火相傳的傳承意義,更有長劇的啓航,所以絕對會是時刻念濃情。
    看了六次《任藝笙輝》的演出及近日來重複翻看之前龍梅在東華的牡丹亭驚夢和幽媾片段之後,我認爲兩位兩位新進花旦的表現尤其在與笙姐對演時雙方的感情交流上,表達劇情的演繹上是比前人更加用功和演出的效果更佳。所以何止「收貨」,簡直對她們喜愛和感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知是否我看不透筆者的文意,似是文不對題???

      刪除
  3. 其實那些對刨刨不是太好的評論,只是大家對她的要求太高,一些細微的地方都拿出來談論,換轉是別個演,根本不會看得那麼仔細.

    回覆刪除
  4. 我也從來不覺得刨刨 [出彩] 及[圓滑] , 只感覺好, 很好, 非常好 .... 總之就係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懷疑筆者可能將別個演員弄錯是笙姐。

      刪除
  5. 我看三笑及遊龍戲鳳也不覺俗, 深度由東華至今已存在。建議作者欣賞所有龍劍笙的作品, 要看清楚是龍劍笙的。
    有內地戲迷曾批評粵劇俗氣,不及京、崑劇, 如果是劇種及語言問題, 就.......

    回覆刪除
  6. 笙迷恨看笙姐演出,又怕笙姐辛苦,有壓力,心情很矛盾…

    當看到葉女士在文章末段的話,“如果能夠在舞台上創造一些新的角色…精心打造一些場次和編撰重點曲詞唱腔,從而令「阿刨」動心”…
    不禁問句,有此必要嗎?
    仙姐因為唐滌生先生離世,再也找不到好劇本值得演而不再踏上舞台,我亦認同“再世紅梅記”之後,未出現過同級水準的劇作!正如笙姐說,“兩位師傅把唐滌生先生的名劇演繹得這麼精采,我好死心眼,這麼好劇本,我就是要演它,演出法也要依任白兩位師傅教我的”。
    我想笙迷最關心的,是笙姐能否享受每次演出,而非“在舞台上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龍劍笙”。 試想今次被譽為“近年最成功的一次演出”,仍惹來甚麼搶了戲…色迷迷…等“雞蛋裡挑骨頭”的批評,要創造不一樣的角色,還是交由年輕力壯的後起之秀接棒吧!
    其實這次演出不單是任姐藝術的傳承,同時亦提升了兩位新秀花旦的曲藝水平,為粵劇壇燃傳薪火,正好接過“藝以人傳”的火棒,再交到業界的中流砥柱裡續繼發光發熱!
    笙姐善演唐滌生先生筆下的翩翩公子,情真意切地賦予每個角色靈魂生命,實在渴望她每年都能選演一齣,最終全把這些名作以任藝笙輝的精湛範本留傳下來,既讓她繼續享受活在任姐光環下的幸福,也讓戲迷有此福氣再欣賞皇者的舞台風采!

    回覆刪除
    回覆
    1. Right on! The whole idea about "Chinese Opera" is not in revolutionizing it, but to perfect it, both in terms of tradition as well as the art itself. Pow Pow is doing just that. Her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indisputably the best of the best. Period!

      刪除
  7. 寫得很好,全都是我的心意,謝謝你!!

    回覆刪除
  8. 寫得非常好!很有心!

    回覆刪除
  9. 寫得好,說出笙迷心思,多謝晒!

    回覆刪除